二维码
华农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行业标准 » 正文

古村落保护:让城市乡村各美其美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1-15    资讯整理:华农网        
导读

  记住乡愁2016首届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研讨会在京举行,专家纵论传统村落功能与价值,乡村不要向城市看齐,防止以城代乡同质

  “记住乡愁·2016首届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研讨会”在京举行,专家纵论传统村落功能与价值,乡村不要向城市看齐,防止以城代乡同质化——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古诗里描绘的乡村画面,也是今人情牵梦萦的故土家园。

古村落被建筑学家喻为“空间说书者”,一个院落、一座庙堂、一方戏台、一片风水林,都是人们心灵深处乡愁的寄托。但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许多传统村落来不及等到人们缓过神来,已被并村拆迁;或无序新建、翻建;或人去村空,荒芜凋敝;或一些公路铁路项目对村落“开膛破肚”,失去村落原有人情风貌。

如何才能保护并激活传统古村落,留住乡愁?1月10日,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主办、CCTV-7《乡土》栏目承办的“记住乡愁·2016首届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研讨会”在京举行。古村落保护与发展领域专家、学者以及古村落守护者参会,分享经验、把脉建言。专家提出:传统村落是不断增值的绿色高端资源。城市景观不应在村庄中出现;让乡村向城市看齐、以城市为美的取向,是非常愚蠢的。要从根子上把错误观念拔掉,树立城市和乡村各美其美、互补协调发展理念,防止以城代乡同质化。

 “乡愁”变成“愁乡”:

10年锐减110万个自然村


据官方数据显示,2002年至2014年,中国自然村由363万个减至252万个,10年锐减110万个自然村。古村落人口流失,导致传统建筑无人维护,传统文化无人传承。

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魏小安痛心地发问:“古村落已经遭遇数次破坏,城镇化浪潮之下,新房子一排一排盖起来,古村落还剩下多少?追忆乡愁已变成了‘愁乡’。我们失去了太多,现在留下来的精华村落如何保护非常关键。”

国务院参事、原国家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说,保护古村落就是留住乡愁。乡愁不仅仅是文化上诗意的描述,它更重要的是包含了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精髓。村庄积累了大量文化遗存和农副产品,“一村一品”的农副产品也是乡愁的浓缩。一旦村庄没有了,村庄包含的祖先文明都没有了。

“必须深刻认识传统村落的功能。”仇保兴说,传统村落是维持传统农业循环经济特征的关键。农村崇尚自然。树林、农舍、小桥流水、庭院经济、民俗文化,这些都是形成农家乐、乡村游等新型产业的基础。

传统村落还是国土安全的重要屏障,特别是边境地区的传统村落对于国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仇保兴认为,未来20年,我国城镇化仍然会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抓紧摸清传统村落的基本情况,加强传统村落保护,避免因错误的观念、短期的开发利益而破坏传统村落,是一项十分急迫的工作。

呼唤文化自觉:

古村落保护贵在传承文化


古村落保护需要公众的文化自觉。中国哲学讲“阴阳平衡”,不可阴阳不济。城市和乡村也是一对阴阳互补的关系。乡村与城市不同,特色鲜明,阴阳相济,城里人才喜欢往农村跑。倘若乡村与城市都一个样了,就是阴阳不济,就成了“同性恋”啦。因此,农村规划和整治中,“片面理解城镇化,盲目撤并村庄、盲目对农居进行统一改造”的错误观念必须纠正。

古村落有民族的魂、文化的根。保护古村落,绝不仅仅是留下一个个村庄、一幢幢民居,相较于物质空间,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是专家学者更为关注的内容。

浙江工业大学和山堂艺术设计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孙以栋认为,古村落中的文化基因可以随着现代生活的变化而健康地生长。古村落物质的房舍、住宅、院落、古井、坟地等固然重要,而发生于这些物质的存在中的记忆、习惯、仪式、信仰等传统则更加重要。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非遗保护专家田青说:民间文化培育塑造了民众的精神之“根”与“魂”。古村落保护的不是空壳子,而是古村落中活生生存在的、可以触摸感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看戏、唱民歌、过传统节日、民间信仰、美食制作手艺等,这些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仇保兴强调,传统村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村落保护要坚持生态、生产、生活功能和空间的有机混合;保持乡村生态循环;传承乡土文化;制定乡规民约,保护传统风貌。

创新保护模式:

把利益更多留给村落居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府间委员会咨询机构、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全球副主席陈平认为:“乡村旅游的快速崛起,一方面反映了经历工业化文明冲击之后,城市居民对传统乡村生活方式的向往与回归;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乡村传统文化的原有价值和吸引力。乡村生活单纯而宁静,符合现代人们希望寻找安宁和乡土记忆的心态。”

魏小安认为,这些年古村落得到了重视,普遍开发旅游,也见到了效益,其中一部分形成了品牌。旅游利用是古村落保护的重要促进手段。

广东省旅游局规划统计处副处长陈卫东带来了广东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案列:江门市开平碉楼村落政企互动开发旅游,打造成珠三角的周庄,实现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效益共赢。

浙江省兰溪市诸葛村党支部书记诸葛坤亨介绍了古村落保护经验,该村实行“文物保护管理所+村委会+旅游公司+村民”模式,责权利明晰,村民既是股东,也是古村落保护的受益者。

仇保兴举皖南的西递、宏村为例,古村落旅游门票收入、房屋出租、农产品销售都成为当地居民的重要收入来源,其收入在农业收入10倍以上。

孙以栋则表示,旅游开发对于古村落发展的作用有利有弊,过度旅游开发会使古村落的文化“变味”,竞争同质化,甚至拆真建假,带来破坏。

专家呼吁,要为古村落保护提供持续公益支持。把利益更多地留给村落居民,服务村民自我发展,重建村民的自信心。重要的是恢复农民与土地的情感,让一些农民乐意回到村落。

 
(文/华农网)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由中国华农网整理发布,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华农网-https://www.huanongwang.com/news/show-819.html 。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信息仅供参考。
• 
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或者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邮箱:services@huanongwang.com。
0相关评论
 

华农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2024 HuaNongWa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关键词:华农网|农业资讯|农网中国|农业信息|农业行情|公益农业|农业批发|农业供求|农业门户网|中国农业网|中国华农网
声明:本站部分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该企业负责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