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就是要有年味,但为什么人们感觉年味越来越淡?
实际上,春节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它与特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相联系,而现在,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很大改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所谓年味变淡,正是这种时代变化的客观反映。
而且,春节与农业、农村、农民有着直接的联系,或者说,过年作为一种文化,其根脉深扎在乡村之中。然而近些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村落大量消 失。即使得以保存的村落,村民们也在追求城市生活方式,大量村落的消失与合并,传统村落中“熟人社会”被改变,现代城市生活的普及,客观上造成了对传统文 化的疏远,这些都会导致“年味”变淡。
“杀猪、宰羊,蒸馒头、年糕,做新衣,写春联,剪窗花……”这些所谓“忙年”中颇具仪式感的活动,在现代社会中,都可以瞬间在菜场、超市中实现,那种阖家老小“忙年”的劳动过程与喜悦已不复存在。
这些市场化还改变了人际关系。以往过年,人们最看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送灶、祭祖、拜年、走亲访友;现在的过年,许多人为了生意或个人升迁而忙于交际,越来越浓的功利性冲淡了比较单纯的亲情友情,一个年过下来,许多人都喊累,实际上是心累。
此外,现代社会对诸多传统年俗、习俗的自我放弃,也加剧了年味变淡。古时候,过年是自上而下都十分重视的隆重节庆;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各地方,唱戏、踩高跷等活动,仍是前队刚走,后队又到。现在,这类有组织的活动越来越少。
当然,尽管我们说年味在变淡,但从每年的春运都能看出,阖家团圆仍旧牵扯着绝大多数老百姓的心;还有看春晚、发新年短信等新年俗也已经形成,从某种程度上说,新的“年味”也正在形成。
(作者为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