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在山东省临朐县泉头村的农家小院,龙头一拧,自来水哗哗地流出来。“做梦也没想到能用上自来水啊!”村民王天代从小父母早逝,从8岁挑水挑到80岁,如今用上自来水,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喝上水、喝好水,这是亿万农村群众真切的期盼。近日,山东省潍坊、德州两市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供水城市化,农村群众用上了和城市一样清洁的自来水,这为促进新型城镇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水利基础。
“现在用水方便多了!”
临朐县地处沂蒙山北端,很多村民祖祖辈辈靠到几千米外的山上挑泉水吃。遇旱水少,一等就是一两个小时;冬天山路结冰,取水更是艰难。
“后来打了井,井水苦咸、量少,有时要把娃娃放在桶里吊到十几米的井下,往桶里舀水。赶上哪家办红白事,水要紧着这家用,旁人就用不了了。”马王村支书范振家提起村里用上装有消毒设备、1立方米的自来水时价才两元多,频频竖起大拇指。
“2012年以来,针对单村供水保证率和水质合格率低等问题,潍坊市投入22.32亿元,千吨万人规模以上集中供水工程覆盖人口从45%提高到94.6%,供水保证率、水质、管道质量等都达到和城市同样标准。”潍坊市水利局局长赵刚毅说。
在平原区,推行“全县一网”供水模式;在山丘区,依托水库或地下水资源,实现“一个流域一网、一县几网、网间互通”。有条件的地区利用城市自来水供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对难以规模化集中供水的山区村庄,建成联村或单村供水工程,全部安装水处理设备以保证水质。
“全过程检测保证安全”
在安丘市华安供水有限公司中央控制室里,公司总经理刘世磊说:“水厂有自己的远程控制管理技术,操作人员在公司的中央控制室,就能对公司下属水厂的设备进行管理。”刘世磊指着其中的一台机器对记者说,“在这里,我们就能对40公里之外水厂的设备进行操作,当管道发生事故时,相应的阀门会自动关闭,并向中央控制室报警,保证及时发现问题和尽快维修。”
安丘市水利局副局长云启亮介绍说,该公司投资200多万元建立了水质检测中心,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定期对下属各水厂的水源水、出厂水、末梢水进行检测,对一些重要指标进行全天候实时监测。“106项指标里,我们现在能检测53项。我们还委托安丘市疾控中心每月对我们的水质进行一次全面检测,彻底从源头保证水质。”刘世磊说。
云启亮表示:“我们除了要求供水公司全面自检外,水利局和卫生局还会组织抽检,定期对水源水、出厂水、末梢水进行检测。水源水每年抽检两次,出厂水常规检测为每季度抽检1次,末梢水每月抽检1次。”
“用为父母办事的劲头搞饮水安全工程”
“请喝水。”“我不渴。”“喝吧,喝喝就渴了……”流传在山东省德州市一些农村的一则笑话反映了当地吃水难的窘状。随着德州市实现整建制城乡供水一体化,400多万农民告别了苦水咸水,喝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甘甜水”。
在德州市庆云县,有远近闻名的“十八苦村”。由于海水常年浸渍,方圆240多平方公里都是苦水区,当地人畜饮水非常困难,一直有“淡水贵如油”之说。而如今,这里也喝上了“自来水”,当地农民敲锣打鼓,贴出一副对联:“告别千年苦水,迎来万代甘甜。”
德州市水利局党委副书记于富斌告诉记者,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德州水资源严重不足,人均占有量为211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0%。由于深层地下水含氟量高,浅层地下水苦咸,80%区域的地下水达不到国家饮水安全标准。
为解决这一难题,2005年到2007年,德州市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2008年到2013年,德州市又在山东第一个提出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2013年12月25日,随着临邑、禹城、武城三县市正式联网供水,德州市整建制完成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任务,比国家饮水安全建设计划提前两年。从此,400多万农村群众同180万城镇居民一样,喝上了“同源、同网、同质”的安全水,结束了德州农民喝苦水咸水的历史。
在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中,潍坊、德州等地坚持政府主导,行政首长负责,财政投入优先,严格考核奖惩。潍坊市将2013年底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确定为当年最大的民生工程,并纳入各地科学发展考核“一票否决”内容。
“从2008年开始,我们打破城乡分割,大力推进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山东省水利厅副厅长曹金萍说,“截至去年底,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3%,41%的县市区基本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
“饮水安全工程埋在地下,做在心里,是最大的民心工程,我们拿出了为父母办事的劲头儿给群众解决饮水问题。”临朐县水利局局长张炜等基层水利干部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