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华农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国内动态 » 正文

农业在创新中提升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6-09        
导读

当前,四川已进入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过渡的发展阶段。为转型发展、跨越提升提供新动力,将发展导入内生增长的轨道,正是创新驱

    当前,四川已进入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过渡的发展阶段。为转型发展、跨越提升提供新动力,将发展导入内生增长的轨道,正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宏大意义所在。
 
  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创新驱动战略无疑将给农业提供强大动力。
 
  一枚鸡蛋背后的“隐形科技”
 
  □本报记者 吴璟 祖明远
 
  5月20日-21日的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CICA)第四次峰会上,圣迪乐村鸡蛋端上了会议餐桌。
 
  养鸡生蛋是最传统的农业项目之一,但引入现代生产技术后,蛋品生产成了一个科技密集型产业。5月28日,记者来到梓潼圣迪乐村生产基地,探访一枚鸡蛋背后的“隐形科技”。
 
  一名工人看管6.3万只鸡
 
  经过两道消毒程序,记者进入生产基地,空气中闻不到一点养殖业特有的异味。鸡舍是基地重地,不对外开放,只能通过专门的玻璃墙观察鸡舍。
 
  最惊奇的是,两层楼高的鸡舍内,几乎看不到工作人员。据四川圣迪乐村集团生产中心总经理徐文龙介绍,从饲料的投递、鸡粪的风干,再到鸡蛋的收集与清洗检验,全部实现自动化。整个基地共60万只鸡,只有9个人负责巡查照看。“传统的养殖方式,一个人只能照看5000只鸡。”徐文龙说。
 
  徐文龙解释,鸡蛋的安全主要在于养殖过程中的防疫。如果鸡生病吃药,药性就会传递到鸡蛋当中。为此,鸡舍实现全封闭,将蚊虫等潜在传染源隔离在外。通过取代人工喂食、收集鸡蛋、清理粪便等劳动,1栋鸡舍6.3万只鸡仅需一名饲养员照看,从而最大限度降低了风险。
 
  封闭带来另一个问题。鸡粪会产生氨气,通风系统要完成过滤与风干粪便双重功能。在每层鸡舍的下面,都有专门的集粪层。横向吹来的风只通过集粪层,将水分带走,而不经过鸡笼。“通风口的大小、角度都非常有讲究,这些技术不起眼,但却非常关键。”徐文龙说。
 
  研究人员比一线工人多
 
  圣迪乐村下辖一个蛋鸡研究院,包括80多位研究人员,比一座生产基地内的一线工人还要多。他们研究的主要方向是饲料配方。“饲料是决定鸡蛋品质的关键。”在徐文龙眼里,包括鸡的品种、养殖方式和蛋壳颜色都是次要的。一枚鸡蛋的好坏,取决于给鸡吃了什么。因此,研发新的饲料组合配方,意味着开发新的鸡蛋产品。
 
  “最佳的配料比例是玉米、豆粕和杂粮为6:2:2,而添加不同的配料,也会为蛋品带来不同的营养成分和口感。”圣迪乐村蛋鸡研究院副院长齐莎日娜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鸡蛋产品也在细化,需要为孕妇、幼儿、中老年人等群体开发出具体的产品。
 
  研究人员的另一个任务是整合鸡舍的自动化设备。整套设备包括进料、通风环控、清粪、饮水、加热、中央控制、集蛋、清洗检验共8大部分,这些设备分别来自几十家公司,如因集蛋与清洗检验系统之间的接口不一致,就会造成蛋壳破裂。“类似的问题很多,这就是研究人员为什么比工人还多的原因。”圣迪乐村四川养殖基地副总经理徐刚说。
 
  鲜鸡蛋冷链快递直达
 
  经过多年发展,鸡蛋生产已基本实现现代化,而这一趋势也在向产业后端延伸。
 
  以往,受限于保鲜和运输条件限制,鸡蛋企业一般在市场周边布置生产基地,其中大部分产品要通过超市销售。但这也带来一些问题,除了不菲的进场费等销售支出,最大的问题在于周期较长,往往在一周以上,从而导致顾客购买的鸡蛋不够新鲜。
 
  为了满足部分对品质要求较高的客户需求,圣迪乐村即将启用淘宝天猫店铺,试水网络销售。特点是全冷链配送,节省运输中转环节。“结合特定的鸡蛋产品,网络直销可以开拓出一块新的市场,进一步对市场进行细化。”
 
  目前,通过专用设备扫描鸡蛋上的条码,可以查出该鸡蛋是某栋鸡舍某一天某一批次。随着移动互联的发展,这一技术还将得到细化,甚至可以推出手机查询系统,将查询权交到顾客手上。
 
  成都试点建立病死猪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
 
  “吃”进去的是病死猪“吐”出来的是高端有机肥
 
  □符悦 本报记者 张彧希
 
  病死牲畜也能变废为宝,成为高端的有机肥料?在位于崇州的成都永新无害化处置有限公司仓库内,整齐码放着上百袋有机肥,一旁的生产线上,正源源不断地“吃”进病死猪尸体,“吐”出肥料和工业用油脂。
 
  如今,像这样的无害化处理点,成都全市已建成3个。“不仅建立了完善的病死猪收集体系和无害化处理方式,更扼住了病死猪流向餐桌的通道。”成都市农委畜牧处处长杨浩说。
 
  全程不落地 废物变宝藏
 
  10辆白色的病害动物收运车在厂区内一字排开。打开后车厢,车厢顶部加装上了一个轨道槽,上面固定着一个铁钩。“有这个铁钩和铰链,收集病死猪的时候,人基本不用接触动物尸体。”永新公司副总经理徐亚南介绍。
 
  目前,永新公司“包干”了崇州和新津两个市县的病死猪收集处理,平均每天的处理量在3吨左右。
 
  病死猪运到厂里后,经过再次消毒,就经传送带进入了生物水解罐。“在水解罐内用蒸汽进行高温高压干法处理,动物尸体和水蒸气用夹层隔离,大大减少了废水废气的排放。”徐亚南指着车间外的一个鱼塘,养鱼的水正是车间排出的冷凝水。
 
  经过3个多小时的高温高压处理,再经过干燥机烘干、榨油机榨油脱脂等处理,就产生出油脂和脱脂后的渣滓。“榨出的油脂可用于制作肥皂、生物柴油、油漆、新型聚氨酯发泡料等。渣滓则作为有机肥,用于农作物种植。”
 
  车间内堆放着成品有机肥,车间外的油罐中,已经装满了榨出的油脂。“1吨动物尸体,可产出285公斤有机肥和15公斤油脂。”徐亚南说。
 
  目前,永新公司已和崇州桤泉一家生物柴油公司签订合约,向其提供工业用油原料。有机肥料也被新津的一家蔬菜公司用以种植红提。“今后还打算把有机肥料进行二次发酵,制成高端肥料。”徐亚南说。
 
  “3+1”机制 “捆”住利益方
 
  养殖场出现了病死猪,要首先向保险公司报案。之后,保险公司立即通知无害化处理厂和动物卫生监督人员,三方一同到现场勘验确认。最后由无害化处理厂负责收集、装车、运输、处理。
 
  “这就是成都探索的‘3+1’工作机制。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主导下,把养殖业主、无害化处理厂、保险公司紧紧‘捆绑’了起来。”杨浩说。
 
  永新公司总经理桂德新拿出一份空白的《病死猪无害化处理通知单》,“养殖户只有凭我们出具的、加盖了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印章的《通知单》,才能在保险公司领到赔偿金。”
 
  在杨浩看来,这就扼住了病死猪流向加工点和市场的通道。“以一头猪50公斤,猪价16元\公斤计算,养殖户可获得460元左右的赔付,谁都会算这笔账。”目前,成都市已实现商品猪投保数量703万头,为养殖户提供风险保障35.2亿元。
 
  目前,成都全市二三圈层的14个区(市)县,病死猪集中无害化处理工作已经全面铺开,采用集中无害化处理的比例已经达到85%以上。
 
  同时,社会资金投资兴办无害化处理厂,也将从中受益。“市级财政以‘以奖代补’的方式,对无害化处理厂进行奖励和补贴。”杨浩说。
 
  2014年底,成都将实现所有病死动物集中无害化处理工作的全覆盖。
 
  智慧平台帮你种“傻庄稼”
 
  崇州市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投入试运行
 
  本报讯(记者 蒋君芳)发现田里生虫了,怎么办?拿出手机拍张照片发到智慧农业的网站上,专家迅速就能给出治疗方案。日前,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崇州市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投入试运行。
 
  据了解,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系统安置在崇州桤泉镇农业服务站,囊括了农业资讯、农业质量追溯系统、农资与农产品交易系统、专家在线解答系统等内容。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支撑下,农民可以更好地在专家帮助下种“傻庄稼”,只要会用系统,什么时候开始防虫、什么时候开始防病、什么时候追施什么肥料等等,都可以在专家指导下进行。
 
  在工作人员的操作下,电脑屏幕上显示出了一个养猪场的视频,这是服务平台对该市养殖产业进行实时监控的画面,系统可以协助养殖企业监控生猪的健康状况。而进入专家答疑页面,可以看到一条条的留言,专家根据情况逐一回答。在桤泉镇农业服务站的墙壁上还有张表格,上面公布了22位农业专家的姓名和联系方法。如果在系统里没有得到及时回复,农户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联系专家寻求帮助。
 
  从田间到餐桌,数据实时监测,远程可视化追溯——
 
  有机农庄牵手物联网
 
  □本报记者 张明海
 
  6月5日,郫县红光镇白云村,多利(成都)农业发展公司蔬菜生产基地。
 
  这里是中国最大的专业从事有机蔬菜种植和销售的有机农庄之一——成都地区有机种植基地,规划总占地面积达2744.7亩。目前,一期项目已建成100多亩,包括露天种植基地、智能大棚种植基地。
 
  这里也是目前郫县正在“试水”的生态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推广示范点。牵手物联网,“不仅保障了蔬菜的有机生态生长,更充分实现了食品安全。”郫县农发局副局长姚永乐表示。
 
  牵手物联网生产全程远程可视化追溯
 
  通过插在土壤里和悬挂在空中的感应器,电脑可以实时监测空气湿度、温度、光照以及土壤里的湿度、温度等多个参数。“24小时监测有机质中的PH值、盐分含量,以及空气二氧化碳含量,这些数据实时传送到电脑系统中,管理者可以据此‘缺啥补啥’。”基地工作人员介绍。
 
  总投资10亿元的多利农庄项目,293亩核心区内,有840平方米的集装箱管理中心、3500平方米的玻璃温室大棚、约200亩的有机蔬菜露天种植区。农庄采用了有机农业生产监控管理系统、远程生产可视化系统、基于无线传感网的有机蔬菜生长模型与病虫害预警预报模型、有机农业农资管理系统、冷链物流车辆管理与定位系统等。
 
  牵手物联网,让每一棵菜的下种、生长、施肥、采摘等过程尽在掌握中。客户可以通过安装在手机上的软件,实现视频实时感知甚至是现场直播。“多利农庄运用物联网技术的无线射频(RFID)和二维码,通过对农产品的流通管理和个体识别实现全过程质量溯源。”基地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二维码系统,即使在国外出差,也可以随时监控是否有人进入基地,以及汽车运输过程中,驾驶员是否按照冷链运输的要求操作,是否按照规定路线行驶。
 
  立足个性化开拓高端“私人订制”
 
  5月24日,多利成都基地迎来中欧国际商学院的100多位人士在此进行观光与交流,这是成都多利农庄的第一次对外营销。
 
  立足于高端生态农产品的供给,多利农庄通过网上订购方式,采用“从田间到餐桌”直供会员的服务模式。“普通的大众蔬菜,都要卖到30-40元一公斤。”
 
  目前,多利农庄在上海、北京地区共有个人及家庭会员约2万个,企业会员50多个。“我们选择郫县布点,不仅是看重这里的良好生态本底,更重要的是准备开发成都乃至西南高端农产品消费市场。”多利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红光镇党委书记彭祖成介绍,多利成都基地项目实施后,计划安置1800户农民入住新型社区,吸收490名产业工人就业,吸引2500余人入住农庄,发展10000余人到农庄参观旅游,直接带动农民经济增收达到每人每年8500元。
 
  以多利农庄的引进为代表,目前郫县正“试水”生态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推广。2014年,郫县将建设改造10个村级科技信息服务站(点),重点抓好10家龙头企业与合作社的农业信息化建设试点,并将加快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创建,着力打造2个农机化示范园,积极引进并培育像多利这样的农业龙头企业。
 
  德阳蔬菜端上西宁餐桌
 
  □本报记者 王域西
 
  “如果引种成功,它将极大促进合作社的销量。”6月3日,在德阳市旌阳区旌鑫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邓绍龙正在地里查看乐都辣椒的长势。
 
  乐都辣椒并非本地品种,它原产自西宁。邓绍龙告诉记者,作为德阳专供西宁的蔬菜基地之一,合作社于今年专门引进该品种,希望能让西北的人气蔬菜在德阳“开花结果”,并最终回流西宁。
 
  去年8月,德阳市与西宁市签订“共建西宁专供蔬菜基地合作协议”,在德阳建立一个万亩蔬菜专供基地。今后每年在西宁紧缺蔬菜的冬春季节,至少4万吨蔬菜将从德阳“直飞”西宁,端上西北居民的餐桌。
 
  为两百万吨蔬菜找出路
 
  “去年德阳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20万亩,产量258万吨,均位居全省第二,但本地消化的不到50万吨。”德阳市蔬菜办主任郑强为了给这200多万吨蔬菜找出路,可没少费心思。
 
  改变始于2004年,据郑强回忆,当年受价格杠杆影响,德阳蔬菜出现大面积滞销,许多当季菜甚至只卖几分钱一斤,导致农民亏损严重。“过去我们重点抓生产,结果生产搞上去了,菜却卖不出去。”郑强感慨,传统的“坐商”观念已经无法满足蔬菜市场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德阳蔬菜必须走出去,主动对接更广阔的市场。
 
  2004年后,为德阳蔬菜找销路成为德阳市蔬菜办的头号任务。“德阳蔬菜的优势主要在秋冬季,四川基本没有冰雪和冷冻天气,因此全年都可以生产。这在我国的北方很难做到。”郑强分析,为让“优势”对接“劣势”,蔬菜办在一年时间内考察了不少北方地区,寻找德阳蔬菜的潜在销路。“东北、西北我们都去了,甚至还去了青藏高原。”
 
  经过考察,德阳将目标锁定在青海省。“东北有完善的人工温室,对外地蔬菜需求不明显,而青海全省的生产量只能满足该省15%的需求,85%需要依靠外地供应。”
 
  从民间交流升级到政府合作
 
  德阳与西宁首次联姻在2007年。当年,德阳市农业局率领50余名当地农业企业和协会负责人来到西宁,举办德阳名优果蔬产品展示推介会、农畜产品产销推介洽谈会等活动。“这一去,没想到双方合作意愿竟如此之强。”郑强回忆,德阳方面本来估计勉强能签下1亿订单,结果两地共签订果蔬产品购销协议34份,涉及各类农产品57万吨,金额5.78亿元,可谓一炮打响。
 
  截至去年,双方又共同举办了五届农畜产品产销合作洽谈会,有超过260万吨农畜产品从德阳运到西宁,销售金额达到30亿元。邓绍龙正是这一合作的受益者之一,他的合作社去年产值达到300万。在他看来,两地的“互补性”加速了双方市场对接合作的热情。“德阳蔬菜产量大,需要避免菜贱伤农,西宁蔬菜产量小,必须防止菜贵伤民。”
 
  民间交流的活跃也加速了政府间合作的步伐。去年,两市签订西宁专供蔬菜基地合作协议,确定由德阳和西宁两市政府及西宁农商公司共同投资建设万亩蔬菜基地,农商公司向德阳提供西宁市场所需蔬菜产品的品种、规格及供货时间的计划,德阳市蔬菜行业联合会协调蔬菜供应。此外,专供蔬菜还将在品牌推广上使用“德阳”牌地理证明商标和“蜀道”牌商标,扩大德阳农产品品牌在西北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邓绍龙希望,西宁人爱吃的乐都辣椒能在德阳种出好的产量和口感。“今年我新流转了200亩地,如果收成好,有望在去年300万产值的基础上实现翻番。”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由中国小编整理发布,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华农网-https://www.huanongwang.com/news/show-253.html 。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信息仅供参考。
• 
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或者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邮箱:services@huanongwang.com。
0相关评论
 

华农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2024 HuaNongWa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关键词:华农网|农业资讯|农网中国|农业信息|农业行情|公益农业|农业批发|农业供求|农业门户网|中国农业网|中国华农网
声明:本站部分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该企业负责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