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中山市民众镇的全省首个大学生创业农业孵化基地,首批33个团队,近七成已经进入园区,他们以高端的项目,现代运营方式,首展作为“新型农民”的风采。孵化基地首期规划175亩,经评审通过的创业者可获得1至3年的入园孵化资格,免费使用农田和孵化基地设施,并享受水电补贴、创业扶持奖励、10万元额度的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岗位补贴、社保补贴等扶持政策。此外,该孵化基地还将聘请创业指导专家为创业者提供免费创业咨询服务。
副市长杨文龙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大学生创业农业孵化基地,要为“人才进村”打通一个有效的渠道,为中山乃至整个广东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一个革新型的“支点”。
村里来了大学生农民
5月7日,毛毛细雨浸润着散发着青草气息的农田。民众镇新建村中山市大学生创业农业孵化基地里,何乐成在精心呵护自己播下的创业“种子”。
1992年出生,何乐成一脸稚气。从火炬职业技术学院机械专业毕业。“五一”劳动节当日,他带着项目正式进驻基地。“与进工厂打工相比,这块土地以及土地上生长出来的东西,对我更有吸引力。”何乐成说。
来自黄圃的何嘉良,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也是因为兴趣,促使他转行。
何嘉良大学专业是园林园艺,毕业后曾在一家中山本地知名的地产公司,从事园艺工作。中山农业孵化基地的创设,点燃了“潜伏”于他心中的激情。他独自组织项目参加了比赛,最终获得通过。
在入驻的园区的大学生中,也有标准的“农二代”,张炯良便是其中的一位,他和朋友组成的三人团队,共“承包”了9亩地,主要孵化榄仁和秋葵。
“作为‘农二代’,进入园区创业将更有优势。”张炯良告诉记者,他的父母亲从事农业有20多年的历史,并在小榄、江门等地均有基地。
和张炯良一样,来自民众的尤建文也是标准的“农二代”。尤建文父母在民众已经从事20多年的农业。如今在农业孵化基地,尤建文也拿到了3亩地,主要用来种植灵芝、木耳以及食用菌类。
这个基地的管理者,也是年轻的大学生。在民众镇水利所临时腾出的几间办公室里,大学毕业不久的黄俊杰是其中的一位。
黄俊杰说,这只是一个临时的办公室,基地准备在园区里自建一幢小型办公楼,到时方便大学生创业者交流沟通,并在管理处设立市场营销等服务部门。“都是年轻大学生,无论是理念还是沟通方式,都会方便很多。”黄俊杰说。
村里进来了大学生农民,在民众新建村已经引起了 “轰动”。“现在大多数大学生毕业后宁愿选择在工厂做工,也不愿意从事农业。”民众镇党委书记李磊坚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示,为了吸引大学生从事农业,解决“有地无人耕”,民众镇也想了不少办法,但效果并不明显。
大学生创业农业孵化基地,已经为大学生进村,打开了一条通道。首期孵化基地面积175亩,已经吸引了33个大学生创业团队。黄俊杰介绍,目前近7成的项目已经进场。
把电商“搬到田坎上”
大学生进村,以新的项目和新的运作方式展现他们的风采。
黄俊杰告诉记者,创业孵化基地分为食用菌生产区、绿色蔬菜生产区、盆栽植物区、园林苗木区、草花生产区等10余个区域。33个团队带来的项目,主要为园林苗木、蔬果类及大棚种植等,还包括有食用菌、灵芝、铁皮石斛、蝴蝶兰等特色创新项目。
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的何嘉骏是石岐区人,他的团队以黄秋葵和石斛种植成功申请入园。何嘉俊“承包”的3亩地中,一亩种植黄秋葵,另外两亩种植铁石斛,秋葵和石斛都有不同的养生功效,对于肠胃和肝脏有保健作用,在种植上不难,容易打理,但要保产却是不易。
“现在越来越多人注重药用健康,使我萌生这一计划。”何嘉骏说,“传统的农业种植主要靠天吃饭,但是作为年轻的大学生,得用知识的力量来保产。对于上一辈的农民来说,可能是很吃力的,但我们得做出新气象。”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计算机学院毕业生梁金泉的“观光教育和原生态食材体验”项目,是一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旅游观光样本,他将在园区里3亩试验田上,设计展示和体验区,让游客了解五谷杂粮的生长过程,同时提供一些免费品尝的五谷杂粮食品,通过这个体验推广家庭装、礼品装的“原生态食材”。
除了新的农业样式和种植品种外,依托大学的科研资源和学科背景,这些大学生正在赋予农业产业更多的内涵。
有华南农业大学的科研资源,何嘉良目前种植的蝴蝶兰主要从华南植物园引进。他说,等条件成熟,他将借助学校的专业技术,在基地内搞“试管”栽培。
金融、信息、电商一体的平台,也因为大学生的到来,“搬到田坎上”。记者了解到,市财政将每年支付100多万元的营运经费,为创业者提供项目开发、农业技术指导、生产经营管理、专利发明申请、市场营销等综合创业孵化服务,并通过搭建创业培训实训平台、金融服务平台、网络信息平台、产品推广平台等,提高创业者技能,推动新型农业发展。
大学专业为市场营销,尤建文对自己的灵芝种植成竹在胸。他说:“灵芝的营业收入可达到年增长50%,这一增长率在工厂企业几乎是很少见的。但我的优势是,我将会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在线上线下,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营销渠道。”
“农二代”的特殊使命
一直被称之为“鱼米之乡”的中山,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加速,传统农业因为其经济效益而越发式微。根据公开数据显示,目前中山有60万亩的耕地。虽然许多耕地已经被辟为水产养殖和花木养植,但与工业产出相差甚远。
带来更可观的收入,提升农村土地产值是这些创业者的直接目标。黄俊杰说,比如榄仁等项目,按这些大学生初步计算,如果培育四五年,成本和产出比大约是1:5左右。
这些大学生也愿意肩负起时代的使命。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发展现代农业,再次备受关注。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谁来种地”、“如何种地”、“让谁受益”等关键问题,同步构建完善与农业现代化相适应的新型农村生产关系,是重要的议题。
“现在是我们的父辈在种地,未来由谁来种地?”作为“农二代”的张炯良,对“农民”这一身份的尴尬颇有感触。他说,大学生在就业创业方面有一个固有的模式,一听到农业就不想干,这是对农业的偏见。
“我所理解的现代农业已经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你看看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农场主,他们干农业一方面是乐在其中,另一方面,其操作模式比国内的一些现代化的工厂还要现代,而且,所谓的现代农业最重要的不是在土地上种植,最重要的是技术和市场。”张炯良说,“如果我们这一代再不想干农业,父辈和祖辈们不知道还能撑多久?到时候国内农业真的要断层了。更何况现如今,政府给了我们这么好的条件,棚子搭好了,土地免租金、还有专业团队,以及各种补贴,带几棵树苗过来就可以实现理想,何乐而不为?”
专访副市长杨文龙
给人才一个支点让他们撬动农业
就在不久前,中山大学生创业农业孵化基地获批为“省市共建”基地。此前,中山市曾递交 《中山市人民政府关于申请省市共建高校毕业生创业农业孵化基地的函》,这一申请很快得到并于上月中旬得到省人社厅函复。这个农业创业孵化基地,将惠及广东全省的大学毕业生。副市长杨文龙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未来中山将把大学生创业农业孵化基地,打造成为中山乃至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点”。
大学生与农业结缘
“自分管中山农业和大学生就业以来,我就一直在思考中山农村该如何发展的问题,尤其是去年,面对史上最难的大学生就业难题,农村的发展能不能与大学生就业结合?”杨文龙说,“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中山有60多万亩的耕地,土地肥沃,农业基础设施完备,但规模超过50亩的农业项目却不多,缺乏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从业队伍中,也以传统农民为主,有知识有活力的年轻人少之又少。为何现代农业喊了好多年发展不起来?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农村人才的缺乏。现代农村和现代农业都呼唤大学生!”
但现代大学生愿意搞农业吗?这么多年来形成的传统就业等级思维,会不会成为大学生“拿起锄头”的最大障碍?在提出创建大学生创业农业孵化基地之前,杨文龙和中山农业部门做了调研,结论乐观。杨文龙说,近年来,中山共办了11个大学生创业就业孵化基地,但主要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很多孵化基地并不满员,可承受未来几年的就业,那么可考虑缓建这类大学生创业就业孵化基地,将资金转移到探索发展大学生创业农业园区上来。
一个可以享受免费使用农田和孵化基地设施,享受水电补贴、创业扶持奖励、10万元额度的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岗位补贴等扶持政策的农业孵化基地应运而生。
打造现代农业“支点”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在杨文龙预设的计划中,是要把中山大学生创业农业孵化基地,打造成为撬动中山乃至广东现代农业发展的“支点”。
无论是传统农业还是现代农业,一些干部会拿其与工业进行比较。“我也曾与相关专家谈到这个问题,到底一块农田产出多少,才能和在同等地面上发展工业的效益持平?”杨文龙说,但这种比较是没有考虑农业,尤其是现代农业的时代意义。
杨文龙说,对目前的中山来说,发展现代农业已经显得异常紧迫。他指出,由于现代农业在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上的改变,将大大降低农业风险,从而提高农民收入和土地收益,对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是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
对于中山城市未来发展来说,现代农业的意义也非凡。杨文龙说,发展现代农业,让市民感受和触摸得到的就是,将大大促进解决市民的“菜篮子”问题。现代农业更注重规模化种养,产出效率和产出质量更高,规模种植之后,由于其品牌自律和政府监管更加到位,食品安全也将进一步得到保障。同时,现代农业发展,也有利于中山的生态文明,农村环境的改善,从而推动美丽中山建设。
“所以,目前进入的每一个项目,都是经过多轮选拔的,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杨文龙说,“尤其是进入‘省市共建’后,该基地将得到更多的智力支持,中山未来将根据进园大学生的需求,完善配套设施,打通现代农业‘人才-技术-资本’这一产业链条,将基地打造成为中山乃至广东现代农业的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