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市政府新闻办日前举行的“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一场发布会上获悉,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农业农村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成效明显。
牢记“国之大者”,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保障有力。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亩产3000斤“吨半田”行动,2024年全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工作推进会在我市成功召开。2023年,全市粮食收获面积1411万亩,产量92亿斤,约占全省的1/9,实现“二十连丰”。近5年全市粮食产量稳步增长,从2019年的88.7亿斤增长至2023年的92.0亿斤。今年夏粮收获面积715.38万亩,产量56.5亿斤,约占全省的1/6。今年3月1日,全国首部高标准农田市级法规《宿州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保护促进条例》正式施行,建成高标准农田702.1万亩,占耕地面积近八成。农机总动力达886万千瓦时,居全省第一。建成2个国家级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树牢“大食物观”,水果连续多年产量稳定在230万吨,占全省产量一半以上。根据农情调度数据,今年前三季度,全市蔬菜(含食用菌)、瓜果、园林水果产量分别同比增长4.6%、4.5%、4.2%;生猪出栏同比增长3.59%;牛出栏同比增长35.73%;羊出栏同比增长0.24%;家禽出栏同比增长23.04%;禽蛋产量同比增长6%;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3.65%。
守牢“底线任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取得新成效。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目标,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今年1-8月份,全市共有监测对象1.58万户,脱贫户、监测对象户均落实帮扶措施6.35条、5.75条,风险消除率73.9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24年,全市安排各级财政衔接资金19.06亿元,中央、省级资金用于产业比例接近70%,保持总体稳定。全市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实现务工就业17.15万人,超出省下达目标任务的9.2%。
聚焦“三头三尾”,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实现新提升。围绕“5+4”发展思路,锚定预制菜细分赛道,对接江南大学等食品行业知名院校,加大“双招双引”工作力度。成功举办第二届宿州绿色农产品杭州展示展销会,承办新农人下午茶——水果专场活动。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15家、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8家,省级龙头企业99家、市级龙头企业846家。宿州市预制菜产业园投入使用,菜大师、淮康等企业相继入驻。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5家企业入选中国农业企业500强。
实施“千万工程”,乡村建设迈出新步伐。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持续推进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提出到2027年,实现和美乡村建设“671”目标任务,即建设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600个左右、精品示范村70个、和美乡村示范县1个。2023至2024年建设的21个精品示范村均采用“EPC+O”整村运营模式,如砀山县良梨村围绕酥梨产业、萧县张村围绕葡萄产业、灵璧县李宅村围绕垂钓产业、泗县老山村围绕奇石公园发展农文旅项目,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大力推进农村厕所改造,今年全市已改造卫生厕所3.28万户。
推进土地“大托管”行动,深化农村改革成效显著。发端于我市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模式,2017年被农业农村部等六部委联合发文在全国推广,2018年以来连续三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并入选2018年全国“三农”十大创新榜。泗县草庙镇在土地二轮承包到期延包工作中探索出“四坚持、四严防”工作法,先后被中央农办《农村要情》(第9期)、中央改革办《改革情况交流》(第26期)刊载,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萧县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全市粮食作物全程托管面积达196.87万亩,服务小农户29.79万户。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6866家,居全省第一,其中涉粮服务组织5069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全市家庭农场累计登记注册5623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登记注册17823个。
截至2023年,在全省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我市连续两年获优秀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连续3年获“好”等次,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市农业农村局先后荣获“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粮食生产先进集体”“全省粮食生产先进集体”等称号。
下一步,我市将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扎实稳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各项工作,进一步挖掘提炼我市农村改革典型经验和亮点成效,持续擦亮宿州农村改革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