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做好“三农”工作是提振发展信心、推动经济回升向好的应有之义,也是基础和底气。
同样,对于正处于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的关键时期、处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阶段的安徽来说,抓好“三农”工作,责无旁贷。
关键之年,关键时期,关键阶段,安徽的“三农”工作怎么干?怎样稳,如何进?有哪些重点发力方向?
近日,《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公布,对今年安徽省“三农”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春山在望,未来可期。奋进之路上,灯塔已明,锚定高质高效的农业强省目标,新一年的丰收与希望正在酝酿。关键之年里的安徽“三农”方案,正在江淮大地上生根发芽。
新的形势新的要求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中国“三农”发展的历程中,作为农业大省、粮食大省的安徽,总会留下了浓墨重彩、可圈可点的一笔。
过去的2023年,安徽省切实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位置,保持了农业农村发展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的势头,农业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去年,安徽省粮食总产超830亿斤,实现“二十连丰”,“千亿斤江淮粮仓”建设取得开门红。
乡村产业蓬勃发展——去年,绿色食品十大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1.2万亿元,同比增长9%。
和美乡村建设开局有力——去年,安徽省创建精品示范村200个、省级中心村800多个,一个个和美乡村渐次出现在江淮大地。
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去年,全省农民收入人均首次突破2万元,达21144元。
“千亿斤江淮粮仓”建设、“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皖北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一个个“三农”领域重大工程启动实施,乡村振兴工作全面推进,农业大省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在看到“三农”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与时俱进,正视新形势,明晰新要求。新时期下,既有难得的机遇,也有一定挑战。
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三农”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短板弱项,比如农业产业不够强、乡村发展均衡度仍需提高等等。
安徽如何补短板、强弱项,尽快迎头赶上?
省委一号文件为安徽省今年的“三农”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文件共9大部分、34条,主要包括总体要求、加快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发展壮大乡村富民产业、深入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等内容。
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汪学军表示,必须准确把握“三农”工作新的历史方位,锚定建设农业强省目标,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把重农强农兴农富农的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安徽农业农村现代化新篇章。
两条底线不容有失
确保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两条底线,不容有任何闪失。
眼下,江淮大地,皖北的小麦正返青拔节,皖南的油菜花开遍山野,新的丰收正在孕育;无人机、旋耕机、插秧机等在田间“大显身手”,新的耕耘已经开始;种子、化肥、农药等各种农资供应充足,打好春耕备耕“主动仗”……
“粮食”二字重千钧,安徽始终将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摆在“三农”工作首要位置。
省委一号文件提出,坚决扛稳粮食主产区责任,着力提单产、稳面积、减损耗,多种粮、种好粮,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多作安徽贡献。
“今年安徽省将继续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确保粮食播种面积1亿亩以上、产量830亿斤以上。”汪学军表示,将加快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优链、优农六大工程;坚持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确保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分别不低于8115万亩、7143.56万亩;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420万亩,推进大中型灌区工程建设和现代化改造。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党中央决定设立5年过渡期,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三年来,安徽坚持“守底线、增动力、促振兴”协同推进,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去年,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至17872元。
今年是5年过渡期的第4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发生新的变化,如何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省委一号文件指出,压紧压实防止返贫工作责任,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
具体来看,文件要求,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坚持分类管理、精准施策,对存在因灾返贫风险的农户,符合政策规定的可先行落实帮扶措施;持续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确保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稳定在180万人以上;加大对重点地区帮扶支持力度,落实县域结对帮扶制度……一项项具体举措,不仅是对底线思维的坚守,更是对“三农”情怀的生动彰显。
三项重点统筹提升
2356万人!这是今年最新发布的安徽居住在乡村的人口数据。
安徽的乡村,是两千多万人的栖居地,更承载着更多人的记忆和乡愁,有什么理由不去建设好它?
以何引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何为重点?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省委一号文件提出,坚持种养一块抓、粮肉一块抓、头尾一块抓,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实施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工程,打造长三角乃至全国重要的“大粮仓、大肉库、大厨房”,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
具体措施上,安徽省将加快打造千亿级肉牛产业,推进“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力争十大绿色食品产业总产值达1.3万亿元。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推出一批“徽字号”精品线路,深入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深化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行动。
乡村建设方面,文件要求深入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以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为目标,分类建设、从容建设,由点及线、连线扩面,打造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今年将加强精品示范村和中心村建设,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汪学军介绍,将继续遴选新建精品示范村200个左右,并对已建成的省级中心村全面评估,力争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3%,加快推进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
在乡村治理方面,文件提出,坚持大抓基层鲜明导向,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要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同时,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建设平安乡村,努力把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汪学军说。
双轮驱动致富增收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科技创新和农村改革好不好、快不快、稳不稳,将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
在太和县的一处农田里,一台新型植保无人机10多秒即可撒完一袋肥;在长丰县的一处草莓大棚里,通过手机就可以实现种植管理;在芜湖市繁昌区的一处农场,土壤墒情、虫情等农田数据正实时展现,一个无人农场的计划正在孕育……科技为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向着高质高效的农业强省目标不断迈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发展效益的主要推动力之一。省委一号文件提出,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整合创新资源,构建更加有力有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统筹推进农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水平,强化科技与产业对接,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
文件强调,要加快农业科技研发应用,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基本建成省农业种质资源中心库、国家中部地区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在农机装备方面,还将提升丘陵山区和经济作物种植、畜禽水产养殖、中药材种植等机械化水平,力争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6%。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应用。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用好改革这一法宝。作为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安徽始终瞄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释放改革红利,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省委一号文件指出,牢牢把住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这条主线,坚决守住“四个不能”底线,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加快推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落地见效。省委农办秘书处处长刘学贵介绍,根据文件,下一步,安徽省将稳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实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百千万”工程提升行动,全省经营收益5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30%。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去年,安徽省农民收入总体保持较快增长,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井然有序。但也要看到,安徽省农民收入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巩固农民增收势头面临不少困难挑战,需付出更多努力。
乡村振兴是为农民而兴,省委一号文件把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摆在突出位置,提出要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汪学军表示,下一步,安徽省将做好大龄农民工就业扶持、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支持脱贫地区发展庭院经济、实施民宿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多项举措,把保障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让农民得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