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五年来,我们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农业保险原保费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219亿元,保费规模保持全球第一,同比增长24.9%。业内人士认为,在各方政策的强力支持下,我国农业保险快速发展,农民欢迎、社会认可,成绩有目共睹。不过,我国仍处在农业保险发展的初级阶段,无论是从宏观政策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还需要持续完善,进一步发挥农业保险的作用,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更好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从宏观层面看,安华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赵乐表示,《农业保险条例》是目前对农业保险规范管理的最高级别行政法规,对农业保险的指导最直接、最有效。《农业保险条例》于2012年颁布,2013年开始实施,至今已有10年。当前,农业保险的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需求、新挑战,《农业保险条例》已不能满足当前农业保险快速发展的新需要。因此,现阶段完善农业保险立法工作尤为重要,建议修订《农业保险条例》或者出台专门的《农业保险法》。
同时,业界人士呼吁加大对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力度。“财政支持对农业保险的发展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某保险集团战略规划部负责人田栋(化名)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我国财政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力度较大,未来还需要加大补贴力度、优化补贴结构,更好服务乡村振兴。
具体来看,田栋建议,一是加大农业占比较大市县的财政补贴力度,优化农业保险的地方政策性补贴的结构,对于地市级财政配套补贴,尤其是农业大县、重点帮扶县、深度帮扶区域的地方农业补贴配套,可以减少或降低比例,鼓励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大支持农产品调出省的补贴力度;三是加大补贴资金的结算力度,减少补贴保费划拨层级,在满足条件的前提下,统一由省级财政将各级财政配套的资金划拨至保险公司,防范寻租并提高补贴效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寿集团董事长白涛建议,进一步优化农险支持政策,加大财政补贴力度,优化补贴机制,推进扩大三大主粮的完全成本和种植收入保险的覆盖面积。不断完善对高标准农田、种业发展等保险支持机制,明确资金来源和各方责任,提高经营主体参保的积极性。
赵乐建议,逐步取消16个中央财政补贴险种的县级补贴,全面缓解县级财政压力,进一步提高农业保险的覆盖率,并逐步扩大地方财政补贴险种范围。
推进农险数字化
田栋认为,要更好发挥农业保险的作用,还需要提升政策支持的精准度。“农业保险减量风险管理的实质,是农业风险管理数智化水平的提升。”田栋建议,农业基础数据、农民基本信息、农业监测实时数据和农业灾害预警、预报、发生及灾损等数据的全面构建及统一应用,能够为农业风险的量化精准管理提供坚实的支撑。
同时,他表示,要使农险补贴机制这一顶层设计落到实处,必须实现数字化转型,通过信息流动、数据共享和科技支撑建立长效机制,实现财政补贴机制的精准真实,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这就需要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建设发挥好全国农险信息系统的基础设施,集行业之力,建设好统一的农业保险信息平台;二是实现农险相关数据共享共用;三是提高风控管理精细化水平。
白涛建议,提升农业保险政策支持的精准度,动态调整省级财政奖补险种目录,完善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奖补分配方式。
从农业保险的实践来看,赵乐表示,目前还存在一些政府与市场边界不清、不够细化的问题。他建议,在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的同时,也要重视发挥市场在农业保险中的作用,提升市场在制度设计中的效率。
同时,目前我国财产险行业变革加剧、农业保险快速发展,农业保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过多的保险主体引发了无序竞争。赵乐建议,控制市场经营主体数量,同时延长遴选周期,稳定经营主体经营预期,在加强农业保险绩效考核评价基础上,保持区域农业保险市场“大稳定、小调整”。
赵乐还建议,根据当前农业保险发展的实际,分步骤恢复设置绝对免赔。可以先在收入保险、完全成本保险等高保额产品试点免赔额,对低保额产品仍不设置绝对免赔,这样有利于总体上改变农业保险普遍赔付的现象,有利于防范道德风险、增加保险公司积累,有效提升应对和防范大灾风险的能力。
在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方面,田栋建议,要在探索农村金融融合发展方面提高力度,逐步深化“农业保险+期货”,“保险+信贷+担保”等机制,为今后建立统一的农村金融大市场提供更好借鉴。他表示,这是财政补贴的新领域,其补贴的质效以及对农业的支撑作用需要更加精准的量化,因此还需持续探索财政补贴在推动农村金融融合发展中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