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归”创业的作用独特
“城归”创业带动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破解着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难以留住本地劳动力的难题。据调查,截至2016年底,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数累计约450万。虽然“城归”创办的多是小微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但聚少成多,产生的能量超乎预期。在地处武陵山集中扶贫攻坚片区的芷江县,8家“城归”创办的企业就地吸纳就业约5000人。“城归”创业使“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加法效应向“创业一人,脱贫一批”的乘法效应转变,实现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发展,达到就业倍增效果。
“城归”创业成为活跃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改变着主要靠吸引大企业、大项目招商引资促进经济发展的单一路径。“城归”创业使农村获得了较快发展的外源力量,推动县域经济逐步发展壮大,也逐步解决着大批劳动力进城务工形成的农村三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等社会问题。
“城归”创业多是在经济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解决着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向“末梢”发展的问题。优势资源向城市和发达地区集聚,是形成城乡和区域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农民工返乡创业,则把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发展联系起来,带动不发达地区中小企业跨越式发展。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农民工返乡创业逐渐产生企业小集群的效应,带动当地快速吸纳东部转移的产业,快速开发本地资源。
“城归”创业要解决“三难”
“城归”创业有接地气、生命力强等优势,但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是“三难”。
第一,创业融资难。缺乏资金成为制约“城归”创业的最主要因素。“城归”创业资金主要是自筹资金,自筹资金又主要用于购买设备和建设厂房。经营所需的流动资金多依赖银行贷款,但银行贷款也多受制于担保和抵押,贷款手续多、周期长。
第二,资源集约难。面对大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新态势,仍有不少地方准备不充分,不能将当地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生产要素统筹进行有效配置,有些地方承诺的基础设施配套延后,拉长了建厂投产的周期,也影响了对返乡创业的预期。
第三,聚集人才难。不少地方“引得进、留得住”人才的创业环境并不宽松,在聚集人才特别是较高素质技能人才方面存在诸多困难,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可提供给“城归”创业需要的技能人才就更少。
厚植“城归”需精准施策
“城归”创业极具发展潜能。如何释放其能量、助推其发展?这就要精准施策,努力推动“五有”:
政策有集成。将国家和地方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和精准扶贫、农副产品加工、革命老区旅游开发、扶持小微企业、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扶持政策有机结合,开辟“城归”创业的“绿色通道”。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尤其是落实农民工返乡创业定向减税和普遍性降费等措施。
创业有园区。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实际需要,开辟“城归”创业园区。盘活现有各类开发园区、农业产业园的闲置厂房、土地等存量资源,整合发展一批重点面向初创期“种子培育”的返乡创业孵化基地,落实奖补政策,聚集创业要素,降低创业成本。
资金有支持。探索设立“城归”专项贷款、特色农产品开发贷款等返乡创业信贷产品,提高创业贴息贷款额度,鼓励设立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完善创业担保贷款政策,采取自然人担保、园区担保、财产担保、公司+农户担保等多种方式,扩大“两权”抵押贷款试点,探索多种返乡创业抵押品,使“城归”有更多的金融扶持获得感。
人才有培养。针对“城归”创业所需知识技能,结合不同地域经济特色,让“城归”都能接受一次有政府补贴的创业培训。根据当地产业发展及创业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统筹政府多部门培训资源,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投入,提高培训补贴标准,推进贫困地区劳动力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补齐技能人才不足的短板。
产业有合作。鼓励“城归”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资源优势,顺应市场需求,推动当地新业态发展和产业升级。支持“城归”企业加强上下游产业合作,加速资金、技术、服务和管理的提升,依托产业链发展。将国有企业的资金、物资、管理优势和“城归”蹲得下、扎住根的本土优势有机结合,变以往给钱给物的“输血”为因地制宜的“造血”。
厚植“城归”创业,要敢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让农民工返乡能够创业、有业可创、创业可持续。
(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