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华农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国内动态 » 正文

农业供给侧改革: 向“绿色”要动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6-21    资讯整理:华农网        
导读

针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我省坚持市场需求导向,进一步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主攻农业供给质量,加快发展特色产品,增加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供给。

    针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我省坚持市场需求导向,进一步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主攻农业供给质量,加快发展特色产品,增加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供给。
 
    在今年“6·18”展会上,首次亮相的绿色农业展馆备受关注。高效设施循环农业产业园缩微模型、物联网生态茶、植物工厂……一系列科技创新、绿色农业成果为“6·18”吹来强劲新风。
 
    抓源头,夯实基础
 
    “生产基地的选址是绿色农业的第一环节。”在“6·18”展馆,福清市绿丰农业公司的展品颇受青睐。绿丰董事长林必玲介绍,高品质的农产品来源于优质的耕地,好耕地虽然多花钱,却是长出好苗的关键。为此,他以800元每亩的高价,流转了2000亩无污染的耕地。
 
    事实证明,消费者很乐意为“绿色”买单。该公司生产的无公害蔬菜产品畅销福州沃尔玛、家乐福、永辉等各大超市,部分产品更远销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地。在展会上,其产品价格虽然是普通蔬菜价格的两到三倍,仍吸引了源源不断的顾客。
 
    为帮助企业牢固树立绿色生产理念,近年来,我省农业管理部门编印发放标准化生产“明白纸”“口袋书”“手册”等技术指导资料,普及农业标准化知识,积极推行统防统治、绿色防控、配方施肥、健康养殖和高效低毒农兽药使用。
 
    受市场和政策的双重引导,像绿丰农业这样拥有“绿色自觉”的企业越来越多。“一年至少300天以上雾气缭绕,像仙境一般。”在尤溪云富茶叶的展位前,总经理阮礽探自豪地介绍起他的生态茶园。有机肥一吨800元,施肥人工支出却高达1000元,是施普通化肥的3倍,但阮礽探却觉得不亏。他说,质量是公司的生命线,生态茶的名气一旦打出去,给企业带来的是长远的品牌溢价。
 
    绿色生产要靠企业自觉,也要靠政府制定标准,加强监督。记者了解到,在各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农业部门加强技术指导、培训,提高生产者的标准化应用水平。围绕重点特色产业,创建各类作物标准园和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通过典型示范、辐射带动,加快绿色农业标准化推广。
 
    技术创新,提升质量
 
    猪养在“床”上,菜种在车间,鱼养在“废水”里……今年“6·18”展馆里,高效设施循环农业产业园缩微模型吸引不少业者围观。
 
    过去,我省部分地区农业发展存在高投入、高产出、高消耗的特点,畜禽粪便、作物秸秆、食用菌渣等废弃物量大面广,对环境的污染不容忽视。以食用菌为例,我省是食用菌大省,食用菌占全省种植业产值的11.7%,但过去香菇中仅有7.5%的碳素被转化利用,约29%的碳素残存在菌渣中,约63%的碳素逃逸到大气中。
 
    近年来,通过技术创新,这些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大大减少,还变废为宝,变身循环农业的有机一环。在福清市渔溪镇现代农业循环基地,省农科院副院长翁伯琦介绍,团队历时5年,重点突破了粪便污水污染物快速减量化技术、微生物发酵床大栏养猪关键技术、草生菌栽培过程碳减排调控技术等28项相互链接的关键技术。如今,在基地里,猪睡在发酵床上,生物菌既可作为饲料,又可吸收分解猪的排泄物,通过循环利用,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减少了80%以上,且猪肉各项指标均达到或高于农业部绿色标准。
 
    而对于食用菌渣,翁伯琦团队则利用关键技术将其转化为有机肥。截至目前,翁伯琦团队指导企业新建肥料生产线4条,年消纳菌渣4.64万吨,畜禽粪便5.81万吨,其他农业废弃物2.12万吨。
 
    这些新技术的推广,带来肉眼可见的增产增收。目前,上述肥料已在蔬菜、果树、水稻、茶叶上示范推广52.5万亩次,与习惯施肥相比,作物增产率提高5%~10%,有机肥替代化肥20%~31%。其社会效应也相当可观,在省内,翁伯琦团队与多地市合作建立核心示范区1509亩,温室气体减排5%以上,创造经济社会效益2100多万元。
 
    建可追溯体系,保障安全
 
    在“6·18”绿色农业展馆,“福建茶叶——物联网+VR销售平台”的广告牌让人眼前一亮。
 
    实际上,在去年“6·18”,由白水岩茶业与福建国售网络共同开发的“茶管家”互联网+茶园管理平台就颇受瞩目。该平台最大的特点是全程监控。茶叶的生长、茶园的管理全程可视,解决了茶叶病虫害防治、内涝巡视等问题,减少了人力物力支出,同时也达到了茶叶生产、管理可视化追溯。此外,依托互联网,该平台还突破了物流、信息流等瓶颈,简化销售环节,让消费者使用手机一键即把庄园茶采购到家。
 
    而今年,物联网则在互联网基础上有了延伸和扩展。凭借信息传感设备,可采集茶叶生长过程中的气候、温湿度、生长周期等数据,茶客可时刻看到茶叶生长的过程。
 
    “现在,在不少茶叶基地,一部手机,一个手机VR设备,就可以实时了解茶园和茶叶制作车间情况,从而判断茶叶的品质和卫生情况。产品绿色与否,不用看广告。”福州雪峰高山茶负责人介绍。
 
    在寿宁县下党乡,2015年通过在茶厂、茶山上架设30余个探头,开发可视化预订系统和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由此国内第一个可视化扶贫定制茶园项目——“下乡的味道”诞生。茶园主通过APP客户端可以随时点击查看茶园种植管理和茶叶生产加工状态,真正用创新技术实现了产品可追溯。依托该项目,茶农的收入翻番,达到每亩6000元,当年村集体收入逾20万元。
 
    目前,随着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茶产业的跨界合作,我省现代茶产业大数据生态体系已见雏形。一些偏远山区本就拥有青山绿水的优势,新技术的发展更打破了交通物流的禁锢,为当地绿色产业发展带去新希望。
 
 
(文/华农网)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由中国华农网整理发布,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华农网-https://www.huanongwang.com/news/show-1225.html 。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信息仅供参考。
• 
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或者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邮箱:services@huanongwang.com。
0相关评论
 

华农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2024 HuaNongWa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关键词:华农网|农业资讯|农网中国|农业信息|农业行情|公益农业|农业批发|农业供求|农业门户网|中国农业网|中国华农网
声明:本站部分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该企业负责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