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一年来,农业生产布局更趋优化,绿色为主题的攻关示范行动落地生根,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顺利完成,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显着提高。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优、调高、调精农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建设生态农业强省,必须着力解决产业发展不足、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等突出问题。去年以来,安徽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从农业产业体系整体谋划,打好农业结构调整“组合拳”,着眼推进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去年4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发布实施意见,落实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部署农业供给侧改革。意见明确提出,要优化农业生产的品种结构,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合理开发各类农业资源,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新理念带来新变化。去年夏种中,玉米产区纷纷结合地域优势,发展鲜食或饲用玉米。夏季遭遇严重洪涝灾害后,许多地方转变观念,大力发展适应性农业。秋种中全省落实专用品牌小麦530万亩,积极发展果蔬茶等特色农产品;提升畜牧业发展质量,引导发展生鲜乳、冷鲜肉,推动跨区域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实施稻鱼综合种养亩收千斤粮、亩增千元钱的“双千工程”。
农产品精深加工,是打开农业增值通道的“钥匙”。去年以来,安徽省着力优化扶持政策,强化金融支持,打造龙头企业“甲级队”,扶持形成产业集群,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效益。预计去年全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超9500亿元。
优化产业体系的有效途径,是走产业融合路子。去年安徽省出台多个文件,大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各地积极培育产业融合主体,创新产业融合方式,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利益链构建,解决农业生产与加工、流通脱节,农产品的供应与需求脱节,农民与市场脱节的难题。
强化物质技术装备支撑,走绿色发展之路,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近年来,我省粮食产能提高很快,但部分地区存在着水土资源过度利用,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安徽通过实施绿色为主题的攻关示范行动破解这些难题,值得肯定。 ”去年的安徽农交会上,农业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像全国一样,当前农业发展面临农产品价格“天花板”与成本价格“地板”的挤压。化解这些矛盾,就必须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走绿色发展、集约发展,走生态产业化的路子。
“第一轮实施下来效果显着,初步估算节约农药使用量1200吨。 ”省农委植保站站长黄秋云告诉记者。从2015年秋种起,我省启动实施农药零增长行动,重点抓统防统治,提高防治科学性,加强病虫害抗药性监测,指导服务组织和农民精准施药,大力开展绿色防控,推广大中型高效药械。
去年,我省全面贯彻落实农业部和省政府签订的《共同推进安徽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合作备忘录》,围绕国家对安徽农业的定位要求,共同探索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合力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去年8月,我省在全省13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内开展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等十大主题示范行动。按规划,到今年全省将建设5个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市、30个示范县(市、区)和1500个示范主体。
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建立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去年初,我省出台实施方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去年8月,我省又入选国家典型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试点省,在淮河流域和巢湖流域实施农田面源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水产养殖污染减排、地表径流污水净化利用等工程建设。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经营的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水平,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1月1日起,安徽省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的新规正式实施,进一步规范流转交易行为,保障交易各方合法权益,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健康发展。
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是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组织方式、服务模式的有机组合,重点解决“谁来种地”和经营效益问题。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就要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适度经营,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
去年,安徽省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任务,为规模经营健康发展夯实基础。各地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加强服务、管理及监督,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目前,我省耕地流转率已达到49.6%,为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和集约化经营提供了平台。
新型经营主体是现代农业主力军。我省出台培育家庭农场和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意见,大力培育品牌龙头企业,带动联合体发展。农业部将我省发展联合体的经验向全国推广。
截至去年9月底,全省家庭农场4.8万家,居全国第一。农民合作社7.4万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6316家,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超1000家。进一步完善要素链接、产业链接、利益链接三个机制,通过主体带动,推动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我省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上走在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