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半溪河村,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脱贫攻坚过程中最令人头疼的,是遇上扶不起的“阿斗”。那么,是怎样的魔法,让“郑相明们”思想转变如此之大?
政策有延续 贫困户吃下“定心丸”
“因为自己是贫困户,享受了不少政策,怕一‘摘帽’就全没了……”见到记者,郑相明有些不好意思地解释。
作为贫困户,他享受了不少优惠政策。例如,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家里获得了7.5万元补贴,建新房自己没花多少钱;儿子在南川城区读职中,学费生活费都有补助;老婆有间歇性精神病,区残联一次性补贴3万元;家中有两人都享受低保,又是一笔收入。
正因为这样,村民委员会副主任刘高友为其做脱贫思想工作时,郑相明很抗拒:“我家确实困难,如果没得政策福利会更难。”
“这个你不用怕,你之前享受啥子政策,之后不变。而且,村里还会搞些基础设施建设,优先照顾你们贫困户。”
……
就这样,刘高友等村干部不断向贫困户灌输“摘穷帽光荣”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村民的观念。
和南川其他贫困村一样,半溪河村对贫困户实行了“三年稳收计划”,从创业就业、稳定分红着手,落实“一户一策”帮扶措施,确保脱贫户不返贫。
而郑相明亲眼见证了政策在自己家里的延续,心里的一块大石头总算落了地。
基础有完善 群众一呼百应
修路,是贫困村脱贫绕不开的课题,半溪河村同样如此。刘高友告诉记者:“村里的通畅工程进展还算顺利。”村民杨帮忠本来对赔偿金额有异议,但通过做工作理解了村里的良苦用心。今年上半年,当道路修到他家附近时,他二话没说便把自己还没成熟的玉米砍掉,方便修路。
修路如此,修水池同样如此。在群众支持下,半溪河村一年之内修了25公里道路,基本实现了社社通水泥路、户户通便民路,新增了20多口水池,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村里的贫困面貌大为改观。
产业有发展
持续增收有了“主心骨”
村民思想意识发生改变的同时,村里经济发展的步伐,也在迈进。
“经过仔细比选,半溪河村确定了猪腰枣和茶叶为脱贫主导产业。”一名村干部告诉记者。但说到要投钱的事情,村民有些犹豫。关键时刻,刘高友联合4户村民组建了康宏枣子种植专业合作社,还带队到武隆考察学习,总算把这个产业拉扯了起来。
贫困户张玉生听刘高友算了一笔账后,心动了,向他要了100株枣苗,“3年后初挂果就有好几万元收入。”说起前途,张玉生的两眼放光。
刘高友兴奋地说:“半溪河村紧邻南川城周,位置很好,风光也不错,现在内部交通修好后,已有很多自行车队伍组织来骑行,我们准备抓住这个机遇发展乡村旅游,相信用不了几年时间,我们会逐步走上致富路!”